当前位置:>
王新宇《〈鸟的天堂〉的分析以及反思》
发布人: 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08.10.14  点击次数: 2252  审核人: 系统管理员


摘要:

一、依据课标对《鸟的天堂》的分析。

1、第一个层次。教师谈话导入,创设轻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2、第二个层次。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一个教学的过程,即: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分析最后在回归到整体认识的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对课文的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第三个层次。细致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课后的反思。

(一)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二)教学理念的提升。

1、对“人文性”的认识。

2、对“什么是一节好课”的认识。

关键词: 分析  反思

正文:

一、依据课标对《鸟的天堂》的分析。

(一)第一个层次。教师谈话导入,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氛围学习课文,这也就是课标中讲到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二)第二个层次。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一个教学的过程,即: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分析最后在回归到整体认识的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对课文的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第三个层次。细致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1、出示图片直观地引导学生体会榕树的大。

(这一个小层次的教学是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从而为有效地展开以下的学习打下基础。)

2、出示文字“是一棵大树”引导学生朗读。

(这个小层次的教学是顺着学生情感表达的愿望,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一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7、8自然段。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依据学生对了解这棵大树的期待,引领学生通过对“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的思考展开教学,让学生默读课文之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让学生观看大榕树的录像,从而深化学生对7、8自然段的理解。正像课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4、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12、13自然段。

(课标指出:个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达到我的目的。首先让学生找到描写鸟多的相关语句,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诸如:鸟还不够多,我们只看到了几只鸟,我们还能够看得过来等等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朗读;教师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之间比读;教师有意识地领读,用教师的情激发学生的情,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其次,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还随时点拨,课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鸟多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了解了几个方面之后,再通过朗读表达,最后,我切入了一段众鸟群飞,一片欢腾的景象,让学生看后谈感受,体会鸟的天堂不仅鸟多,而且生活在这里的鸟儿们都是自由的、快乐的,从而点题。)

5、学习7、8自然段和12、13自然段的共同点。

在这两部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这也符合课标中谈到的: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课标中谈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什么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以上两个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在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想,去表达自己的体验,而且,整节课的教学教师都在遵循这个一教学原则展开教学。

6、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学习课文中的动、静的写作手法。这一个教学环节为学习写作进行渗透。

二、课后的反思。

(一)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1、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态不够好。教师的情感不够投入。

2、课堂上的融洽度不够,感觉教师和学生不够默契。教师和学生总不在一个平台进行学习。课堂没有激情。

3、教师的过渡语不够流畅、优美,感觉教学环节太过于清晰,不够自然。

4、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难句更进一步的理解,使得整节课有些肤浅。

5、朗读的指导也不够,本课亮点不够亮。

(二)教学理念的提升。

1、对“人文性”的认识。我原来对于“人文性”的认识比较肤浅,只是认为: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的渗透,这就是人文性的体现了。而通过此次活动的整个过程的实践,我认识到: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是教材中那闪烁着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是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利意识等方面的内容。“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经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曾说,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

2、对“什么是一节好课”的认识。这次讲课要求讲解30分钟,要讲出重点,讲出亮点,要展现突破难点的方法。这样的要求其实是对老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这不禁使我思考: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王菘舟老师所写的“好课三味”给了我启迪: 

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

有了“三味”的语文课必是一堂好课。

我希望我的语文课也能够做到这“三味。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幸福一村四巷36号  电话:64154368  传真:64154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