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应该如何开展合作学习 朝阳实验小学 苗铀琳 2004年9月
一、背景
我校是北京市朝阳教委直属小学。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校进行了《校园网络环境下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友善用脑——全脑的开发》和《口才艺术课于中小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实验研究》等一系列国家级、市级课题的教育教学研究。这不但要求我们适应改革旧的音乐知识体系、知识构架和教学形式,更要深刻的变革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才标准。结合我校国家级课题,我设计了一节小学二年级音乐课《反复记号 》。 二、教师处理
1、 思考问题
低年级小组合作学习需要组长吗?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如何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适度地去尊重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开展动而有序,活而不乱的合作学习?
2、 教材分析
《反复记号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三册第一课的读谱知识。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那热闹的气氛与愉快的心情,作曲家在创作歌曲时,采用了反复记号,从而将需要演唱两次的最后四小节省略了。这样读谱和写谱就更直观、更方便。音乐中的反复记号有多种,此课学习的反复记号的标记为 ,它表示标记内的旋律重复一次。
3、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逐步地适应了学校的生活,但大多数学生在7-8岁,大脑仍处于在音乐的形象思维期。对于合作学习方式,学生也时常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采用过。在学生的眼中,合作就是小组讨论、探讨式的学习;那么就必定有一
个组长负责。
我校二年级有十个班,其中包括手提电脑(金星班)、钢琴(百灵班)、住宿(水星班)、封闭(木星班等)特色班。金星班的学生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能言善辩;百灵班的学生因为学习器乐对于音乐理论知识已经有了实战的经历;其余的各班音乐理论知识平平……虽然每一个班的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看到孩子们对解决问题的奇思妙想和精彩表现,让我兴奋不已。同时,也让我对合作学习有了新的思考。特地记录其中一个普通班——海鸥班的上课情况。
4、 教学目标
(1) 通过全员参与、合作学习的方式,认识反复记号并懂得其在歌曲中的作用。
(2) 通过看、听、唱、视觉想象、听觉想象以及跳跃思维等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反复记号的体验。
5、 教学思路
(1) 找规律导入。
(2) 观察、了解 。
(3) 理解、掌握 。
(4) 巩固 。
6、 案例展开
(1) 找规律,点课题
上周五是教师节,可今天仍有学生忙着送出自己制作的最后几张节日贺卡。借着递贺卡的契机,我的音乐课也开始了……“苗老师在教师节收到了许多同学送来的祝福。其中有咱们班的,也有高年级大哥哥和大姐姐们的。有一个姐姐还给苗老师写了一条旋律,庆祝老师的节日。不过,她还留了一道难题给我,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帮帮苗老师吗?”
“能!”全班自信的回答。“老师,您快说吧!”“您说呀!”有几个心急的学生已经忍不住了。
“请看黑板上姐姐的旋律:

姐姐的问题是——请你找一找我创作的旋律有什么规律?”看见有几个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规律所在,但大多数学生还没有仔细地观察乐谱,我又借着说“现在就请你们以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比比看谁能帮我找到最完整的答案。”
话语刚落,孩子们立刻聚成一小堆一小堆的窃窃私语,生怕自己的完整答案被别的组听见了。时不时还有孩子手指着黑板在比划着什么。牛凯这个组讨论得最活跃,我也被不由自主地吸引了过去。
“你看,这有四个小节(此后每小节记作1、2、3、4)。1和3都用的是‘走’(学生们把 ♩ 的节奏称之为“走”; ♫ 的节奏称之为“跑跑”),而2 和4都是用的‘跑跑 走’的节奏。”
“牛凯说得对!哎,你们看,除了节奏一样,它们的位置也一样。”刘文亮补充道。
“我觉得这个姐姐并没有创作4个小节,她只写了两个小节。”全组的人都安静下来,惊奇地看着这个平时总爱“捣乱”的张浩辰“3、4是照着1、2抄的。”当孩子们都纷纷转过头来,看着黑板上的旋律,验证他的结论时,张浩辰注意到了我的存在,“老师,我说得对吗?”我用赞许的眼神看着他,摸了摸他的头。张浩辰的叛逆思想让全组的讨论更为激烈了……
当然,我不能只参与一个组的讨论,就在走道的另一侧,我惊奇地发现这三个孩子正在“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出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功能,我走上前去问孩子们:“孩子们,你们在做什么呢?”
其中的一个孩子认真地回答道:“我们在选组长。”
考虑到孩子们出发点是好的,我同意了他们的决定。并看着他们选出了组长,这其中花去了1多分钟(不包括之前我参与其他组讨论的时间)。原以为小组讨论可以展开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组长只凭自己的意志引导组员,不让组员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的矛盾开始激化。出于无奈,我开始干预了这组讨论,将矛盾分解,尽可能地把孩子引回到讨论的中心话题上来。可孩子对于我的干预“置之不理”。出于对讨论时间长短(大约进行了6分钟)以及其他各组讨论情况的考虑,我结束了这次合作学习。
全班以小组补充的形式总结出了规律——3、4与1、2一模一样。可惜除了组选出组长的那一组。
(2) 观察 、了解
不安分的张浩辰接下来开始向我发难了:“我觉得姐姐这样写太复杂。可以发明一种符号,就不用再抄一遍了。”这席话,让我的课题水到渠成。
“一个大哥哥用了这样一个音乐记号点破了旋律中的规律。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这个符号在哪里?长得什么模样?”
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黑板上将要出现的符号——
“老——师,我知道了——!”“噢!反复记号!”……我开始和学生一起观察反复记号 的样子。杨子迪说:“ 它由两个小圆点和两条线组成。” “还是一粗一细的”没举手的张文宇抢先补充道。卢雨含:“细线在前,粗线在后”……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能说的都说了个遍。
“同学们,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不过今天苗老师要悄悄地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一听到秘密,原本熙熙攘攘的教室变得格外安静。“反复记号其实一对孪生兄弟,大家现在看见的是反复记号弟弟—— 。它对全体小音符有一个指令:小音符们请你们从头(语音强调)再演一遍。让我们一起把小哥哥写的节奏读一遍。注意反复记号弟弟的指令。”
接下来,我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演奏判断小音符们有没有执行反复记号弟弟的指令。
(3) 理解、掌握 
我边板书,边说:“反复记号哥哥 心地非常地善良。请你先比较兄弟俩
有什么区别?”
“它们长得相反!”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
“对!哥哥不忍心让小音符们总从头反复,他用两个圆圆的眼睛瞪着弟弟说:‘他们太辛苦了,不要让他们从头了,就从我这里开始反复吧!’弟弟看着哥哥,同意地点了点头。小音符们这回可高兴了。”我边改动着板书,边问道:“加上了反复记号兄弟俩 ,小姐姐的旋律 应该如何演奏?”
“从反复记号哥哥开始反复!”一个声音先出来了。我立刻用动作示意大家举手回答,并说:“谁能用数小节的方式说出完整的演奏顺序?”
马可阳都离开了座位,将手伸到了我的眼前:“我们给他一次机会好么?”同学们很大度地同意了。“1、2、3、4、3、4”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教室里。同学们为他的答案,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4) 巩固
马斯诺的遗忘定律是可怕的,但它无时无刻不再提醒着我采用不同的形式,巩固学生们当堂课所学到的知识。
第一步——找一找:告诉学生,反复记号想和大家做躲迷藏的游戏。让学生们到第一课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中找找隐藏在其中的反复记号,并把他们圈出来。让我惊奇地发现,在短短的20秒钟的时间里,全班尽无一人错漏。
第二步——听一听:小音符现在比较累了,但还是十分想和大家做游戏,请大家监督小音符,看看他们有没有偷懒。学生们非常认真地看着乐谱,听着磁带。更有甚者,紧张地用手指一个一个地点着看。当然,范唱带一定是会按照反复记号来播放的。当音乐停止的那一瞬间,我看到了孩子们脸上幸福的笑容。“小音
符没有偷懒!” 在巩固反复记号的同时,又为下节课学唱歌曲作铺垫。
第三步——唱一唱:当然不能演唱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啦!开学10多天来,孩子们唱得最多的歌曲就是《校歌》了。于是我抓住了复习《校歌》的契机,让学生展开视觉想象和听觉想象,说说谁出现了?出现在什么地方?
“春风小鸟为什么这样高兴?这里有七彩的天空。这里是我们的摇篮,我们在这里成长。从这里飞向山川,飞向河流;从这里飞向蓝天,飞向宇宙。从这里飞向山川,飞向河流;从这里飞向蓝天,飞向宇宙。”同学们一边唱,一边想象着。歌曲结束,急切地小手早已举过了头顶。“兄弟俩都出现了!弟弟 在‘飞向宇宙’的后面,哥哥 在‘从这里飞向山川’的前面!”
第四步——脑筋急转弯:哥哥 有没有可能出现在乐曲的最前端?这个问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我将这个难题交给了小组,并让孩子们自己寻找能证明观点正确的理由。
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有的说能,因为 是哥哥,想在哪里都可以;有的说不能,因为小音符们还是要从头反复,哥哥没有减轻它们的任务。双方各自强调这自己的理由,谁也不能说服对方。
无意间我又再次注意到选出组长的那一组。组员们不说话,依旧只有组长在不管别人的意见大声嚷嚷。孩子们似乎没有了讨论的热情。看到这组失败的讨论,我十分难过。但看着其它组的成员争得面红耳赤,我又忍不住会心地笑了起来。学生们似乎一下子明白了我的用意。“老师,您赞同哪一个理由?”又是张浩辰。
看着孩子们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我说道:“哥哥出现的最大任务是什么?”
“减少小音符的行程。”孩子们大声地回答。
“对!由此看来,如果哥哥 站在最前面,不仅仅小音符们会很失望;更重要的是他的指令与弟弟的指令重合了,从而失去了自己指令得意义。所以哥哥 是不能站在乐曲的最前端的。聪明的同学们,如果哥哥想让小音符走最长的
路,他最远应该站在哪里?”
“第二小节!”
不用再进行课堂总结了,因为孩子们的表现告诉我,关于反复记号 没有什么还能考住他们的了。
三、反思
(1) 原因分析
我执教以来一直都在中高年级。虽然没有明确地任命谁是组长,但是每一个人都很清楚地知道老师布置的任务学要组内每一个人配合完成的。所以学生们能很快地、自觉地在一起讨论、商量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然而,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往往需要老师的所提出的要求更加具体,有很强的操作性。而在孩子们的眼中离开的老师,就必须有一个组长,也就是所谓的孩子头。
课堂上才出现了前面“选组长”的一幕。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知道揣摩老师的心理。学生们很清楚老师喜欢又组织性的活动。
其二,在他们的大脑中已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只要是分组就必须先选出组长,有了组长才能统一组里的一切活动。
然而,现低年级选出来的组长没有能力带领全组“共同奋斗”还是不少的;相反,没有组长的约束,组员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补充完整,从而形成组内较为准确的答案,从实际操作中看来,效果却很好。
这让我就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产生了疑问:“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以分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需要组长吗?”
(2) 措施分析
既然我们研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我校又有很好的科研氛围——师师合作。在9月的科研沙龙中,我把自己的疑问提了出来。很多老师都参与了讨论,就连我们的马校长也加入了进来。
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指出,不需要组长,但要明确“游戏”的规则。
如果需要组长的协助,教师要提前选出有能力的学生但当组长。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组员的积极性。即使学生自己选出的组长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必须针对组长的职责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每一个组长了解带领组员奋斗的目标。如若有必要,还要将领导的艺术传授给组长。
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选组长”等类似的现象发生。
(3) 效果分析
我很庆幸自己是朝阳实验的一员。经过这次的科研沙龙,让我对师师、生生合作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从有经验的老教师,包括马校长那里学到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实战经验。虽然我的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实践了不到半个月,我明显地感受到了科研沙龙给我带来的益处——学生比从前更爱参与讨论了,主动性,积极性都比从前更高了。
(4) 存在问题
由于教师年轻,经验不足,没能在此课合作学习中做到全员参与是我最大的遗憾。
四、收获
我们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也富于好奇和幻想。他们接受能力强,但对事物是非的辨别能力还不强,容易接受好的东西,也容易接受不良影响。音乐课的教育重在用音乐的语言、音乐的形象、音乐的情感,感化人、陶冶人、激励人。我将充分利用艺术教育这一特殊的手段,结合我校的国家级课题广泛地开展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力求引导和教育学生提高音乐修养,树立他们正确的审美意识,陶冶其情操,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合格的新时代人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地钻研合作学习的理念,将合作学习进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