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培养音乐听觉思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人: 李军  发布时间: 2011.11.08  点击次数: 2202  审核人: 李军

 -发表于朝阳区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分会首届论坛成果集

                                           朝阳区实验小学  才略

恩格斯曾把“思维着的心灵”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现代教育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教会学生思维。思维教育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将思维的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之中。这是从传统的以认知为唯一目标的教育向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目标的转变。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我们很少考虑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更多的是把音乐作为一种知识技能。其实,感知与思维是两个概念,只重感知、技能而忽视思维,长久以往只是培养了有操作技能而不会思维的人,也就是缺乏创造性的人。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时也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以听觉思维为中心”的原则,将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建立在“听”的基础之上,培养起良好的音乐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音乐思维与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音乐教育的全部意义。

在音乐众多的能力中,音乐听觉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对音乐的一切认识和理解都离不开音乐的听觉思维。

一、发展音乐听觉思维能力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由于受传统音乐教学思想的影响,以训练歌唱技巧代替音乐听觉的培养,忽视了音乐听觉的训练,缺乏对音乐听觉思维的认识。有的教师对音乐听觉的理解片面,认为听音乐、欣赏课就是听觉的训练。其实音乐听觉的训练是一套系统的工程,有着丰富的内容和专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单纯的技巧训练,而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

音乐听觉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不是音乐教育的全部,更不能孤立在音乐教学之外,应处理好音乐听觉与音乐教学的关系,将音乐听觉的训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在音乐的实践中通过听觉的训练打开音乐的大门,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实现音乐教育的全部意义。现代认知学派认为,学习过程不应只是记录信息、积累知识的过程,而应是理解信息、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行为主义所认为的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信息的主动加工者;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不是看学会知识的数量多少,而是取决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信息加工水平。

二、音乐听觉思维对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音乐教育重要意义的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音乐教育很重要的意义就在于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听觉思维能力对发展创造性思维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的创作离不开音乐的听觉思维,与音乐听觉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我们要创作一个音乐短句,必须经过音乐听觉思维的过程。我们来分析一下音乐创作的过程。首先要有大量的音乐记忆,如刘炽在创作《我的祖国》时,就是从他积累的大量的民歌的基础上,最后跳跃出“一条大河”的旋律。然后需要有很强的音响联想和想象能力,也就是音乐听觉的思维能力,通过听觉思维将心中的情感用音符表现出来。最后还是通过听觉思维对最初的音乐形象进行修改,其中更需要很强的听觉思维能力才可以使创作的结果更加完美。

从以上的创作过程来看,每一步都离不开音乐听觉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音乐听觉思维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听觉思维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音乐听觉思维能力是感悟理解音乐的桥梁

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离不开音乐听觉思维能力,音乐听觉思维能力越强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就会越深。

为什么我们能从音乐中感受到某一种情绪并产生一定的联想,就是经过了音乐的听觉思维过程,否则只是音响。如:《二泉映月》开始的叹息音调:06  56  4   3   2  ,如果不具备音乐听觉思维能力,我们听到的只是这样一句旋律,甚至它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情绪感受还拿不准。如果有了音乐听觉思维的过程,就可以感到它的旋律是下行的,下行的旋律往往使人产生悲伤或哀怨的情绪,由此有了初步的情绪感受。又听到这是二胡演奏的,那二胡独特的音色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因此可以感到这是一段中国风格的旋律。又由于速度较慢与二胡那凄凉的音色融为一体加深了哀怨的情绪感受。这个音乐听觉思维的过程使我们对音乐有了初步的感受。当然为了深入了解音乐还要通过其他的手段但毋庸置疑,音乐的听觉思维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音乐的发展音乐听觉思维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作为小学音乐教师的我们,也应将音乐思维的训练融入到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任何音乐理念都可以转化成身体律动,而某一身体律动也可以相对的转化成音乐。”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世界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同时培养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例如,教师选择适当的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可以在教室内任意创造动作,并随意走动。如果音乐停止,可以请学生保持音乐静止时的动作,也可以用某个指定动作静止,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做快动作、慢动作等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教室内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然地跟着音乐节奏做律动。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创造能力。这也是音乐听觉思维转化为音乐创造思维的过程。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已经有了较大的选择性。因此,他们对生动的音乐形象已不再完全按照老师的描述去想象,而是抓住音乐中的重要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因素,有选择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想象,解释音乐内容。

例如,在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动物狂欢曲》时,不用老师作任何铺垫,学生就可以根据音乐的特点来说出其想象内容。他们仿佛看到:在茂密的大森林里,小鸟在枝头欢鸣,大象在悠闲的散步,袋鼠在飞快地奔跑,美丽的天鹅在湖中自由地徜徉。这就是音乐在孩子大脑中被思维过程消化的作用。

在听觉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提高他们的听觉转换行为能力。

1)律动法

例如,在欣赏《战马奔腾》时,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跳起来,不互相碰撞即可。学生们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再加上平时的积累,骑马、扬鞭等一系列的动作会伴随着音乐恰到好处地跃入你的眼帘。

2)故事法

例如,在欣赏《龟兔赛跑》后,在他们感受到整个音乐的情绪,感受到“森林的早晨”是多么富有大自然的生命气息和龟兔赛跑的激烈程度以及欢快、圆满的比赛结果后,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3)讨论法

例如,在欣赏《快乐的啰嗦》时,当学生分段欣赏过乐曲,了解乐曲的基本情绪、民族风格之后,老师可以提问:“这首乐曲让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彝族人民在过火把节。”有的说:“美丽的彝族姑娘围者篝火,跳着欢快、优美的舞蹈”等等。学生通过讨论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又在愉快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

运用以上方法,可以加强音乐记忆促进形象思维发展。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思维是非常依赖于记忆的,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己忆去完成。也就是当音乐的实际音响消失之后,在心里仍然要保留这个“音响”,这就是“内心音乐感”。这种能力的形成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

还能,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尽管很遗憾,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我们往往不能,有时甚是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分强烈而相似的。从同一情感感受出发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这正是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好机会。比如当我们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节日的狂欢,丰收的舞蹈,郊游的喜悦等等。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幸福一村四巷36号  电话:64154368  传真:64154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