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朝阳区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分会首届论坛成果集
朝阳区实验小学 张晓敏
摘要: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是学科渗透式教学的核心。其内容结构不仅包括全球视野的国际共同问题,还包括反映中国国情和地方特色的内容,并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该课程的教学具有活动中心、问题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特色,适用于具备条件的城乡学校。当前教育新形势迫使教师必须进行教学的改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挖掘与提升,倡导以生为本的新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全面、可持续性发展,笔者认为可以赋予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教学以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国际理解;体育教学;学生合作;教学形式
一、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新时代的公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因此,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开放式的教学途径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通过两年多的国家“十五大”实验课题研究,笔者认为体育教学中师生合作教学形式能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挖掘与提升;能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同步发展,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新课程标准下的学习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07年9月入学的同年级4个班,(1)(3)班为实验班,共83人;(2)(4)班为对照班,共79人。
(二)研究时间
2007年12月——2009年7月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参照课题组的“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评价量表”,结合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针对学生的特点、爱好,对体育参与的情感、态度、社会适应能力等进行问卷调查,二年多来共发放4次问卷,回收率100%。
3.测验法
依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样本从身体形态、体育能力等方面进行跟踪测试与评价,主要测试指标包括:①形态指标(身高、体重)②身体素质指标(坐位体前屈、50m跑、立定跳远)。测试分三次进行:2007年10月(第一次测试)、2008年10月(第二次测试)、2009年10月(第三次测试)
4.数理统计法
将所获得数据经数理统计处理后进行分析。
三、过程与分析
(一)体育教学中合作教学形式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论”理论
学生通过教师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伙伴合作,会表现出潜在的发展水平,促使最近发展区更好地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表现出比单独活动更为高级的行为。
3.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促进人的情感发展,使人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能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
4.“群体动力”理论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人际互动理论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人在技能、行为和思想观念等各方面发生转变,而且这种转变是高效的。
(二)体育教学中合作教学形式的内涵
体育教学中合作教学形式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性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将教学活动定位在一种互动的复合活动上。强调整个教学系统中的所有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合作,在课堂信息交流网络上体现出纵横交错的三维立体特征。即在体育教学中变教学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积极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教师的创新教学,培养学生主体性创新学习,为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奠定基础。
1.学生合作
(1)释义
学生合作是体育教学中着力开发的宝贵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也是儿童健康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备的条件。学生合作这种学习策略是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以往教学不重视同伴间相互影响的弊端,根据生生互动对学生学习、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为有力的特点,着眼于生生互动的普遍性,在教师恰当的组织和有效的调控下,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实施策略
生生合作应当兼顾教学的个体性与集体性特征。在教学形式上,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①自由选择合作的对象
可以按性别、能力、兴趣及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伙伴。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在短时间内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并能配合默契,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这适用于练习难度不大、游戏成分比较浓的教学项目。如:老鹰抓小鸡游戏、挑战游戏等等。因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所以教师要随时灵活调控,避免有“落单”的同学。
②同伴互助合作(2-3人)
这种形式易于组织,易于交流,具有一定针对性,可以形成“一帮一”、“二帮一”等帮扶形式,而且教学效果比较理想。适用于一些运动技能技巧的复习课和竞技性、危险性不强的练习课。比如,体操、武术教材的复习课,立定跳远的练习课等。
③小组合作(4-7人)
每个合作小组都应是全班的截面或缩影。在一个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的性别比例、个性特征、学业成绩、能力水平尽量搭配合理,取长补短,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以便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中使学生之间互相支持,彼此帮助,集思广益,共享成功的喜悦。在操作时,教师首先应注意在每个合作小组选举一位得力的组长,负责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注意经常更换小组的合作伙伴,使学生擅长与各种类型的同学交流合作。适用面较广,具有普遍性。
④组间合作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组与组之间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可运用组间合作进行练习与竞赛。如:利用小组之间的竞争,制造团队比赛的社会心理气氛,以增进学习的成效;组与组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解答,互相观摩,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实验效果
生生合作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加强了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令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产生更强的求知和探究欲望,在合作交流中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质疑,敢于争论,使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乐于学习,乐于交流,乐于参与,最终进入“学会”与“会学”的境地,从而更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发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终结性评价
通过两年多来的实验,实验班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明显地高于对照班,这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验数据统计结果的对比中也有所反映:
图一
图二
根据实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优良率的增长比例要高于对照班学生,实验班学生的身体素质优于对照班学生。由此可见,“在国际理解教育大背景下采用体育教学中师生合作教学形式”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结论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教学形式不仅可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营造出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对突破传统意识上的体育唯成绩论具有重要意义,对从小培养团队精神、形成集体意识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此项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持续探讨价值。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傅道春.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2] 王坦. 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学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4] 庞国斌,王冬凌. 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开明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5]余新.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8):22—26.
[6]刘洪文. 国际理解教育的定义内涵初探[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6,(02)
[7]杨小玲. 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