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劳技课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论文摘要: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主要是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结合。”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新形象或新事物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形式,是不受已有方法的限制,不被思维定势所拘泥的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劳动技术学科具有动手、动脑,手脑结合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恰当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进行发散、想象、直觉等多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人格的塑造,营造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环境,从而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正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将进入一个创新的社会。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主要是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结合¹。”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新形象或新事物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形式,是不受已有方法的限制,不被思维定势所拘泥的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劳动技术学科具有动手、动脑,手脑结合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恰当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进行发散、想象、直觉等多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人格的塑造,营造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环境,从而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一、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这种思路好比自行车车轮一样,许多辐条以车轴为中心沿径向向外辐射。根据美国学者吉尔福特的理论研究:与人的创造力有密切相关的是发散性思维能力与其转换的因素。他指出:“凡是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发散思维训练,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在《泥条盘粘装饰物》一课中,书中为学生提供了圆形装饰物的制作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了可加工的材料。但是千篇一律的作品并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如图1所示。因此,在教学中,我从作品的样式、风格入手,重点设计了发散思维训练的过程。通过思维训练,既调动了学生创作的热情,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有趣而富有个性。
如何在劳技课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doc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