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观察是看图说话课的活水源头,那么我们将要如何以观察为源头,培养学生看图说话写话的能力呢?我们要帮助学生积累表象、创设情境,使学生有的说;教给方法、理清表象,使学生有条理地说;看图上图,想图外图,使学生生动地说。由此可见,观察生活和大自然是写作的源泉。
正文
观察是人脑对通过人的各个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过程。也就是说观察,不仅是用眼睛看,而且还有视觉、听觉、嗅觉、肤觉多种感官的参与。那么“看图”实际上就是一种视觉的、静态的观察,“看图说话写话”就是让我们使这种静态的观察,动起来,把“静止”的画面“活动化”。要想使静态动起来,就需要 我们调动头脑中大量的表象积累,也就是我们平时观察积累的内容。观察积累的内容越多,学生了解种种事物就越多,表象积累越多,思路自然就开阔了,看图说话写话自然就有内容了。“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观察为看图说话写话,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可谓是看图说话写话的活水、源头。
那么我们将如何以观察为源头,培养学生看图说话写话的能力呢?
一、积累表象、创设情境,使学生有的说。
在上看图说话写话之前,我们要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中真实的东西,因为这里是学生观察最好的场所。在侯方域的《马伶传》中,介绍了马伶与李伶的两次技艺较量,李伶胜利,因为李伶演的大坏蛋严嵩非常像,马伶大败。于是马伶三年不参加演出,而是去给与严嵩非常接近的顾秉谦当门童,在生活中,去观察顾秉谦,去揣摩坏蛋的演法.当再次与李伶较量的时候大胜。马伶的经验说明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看图说话写话课”便是生活的再现。学生要想把平面的图画,立体化,就要有强大的表象积累作为后盾,所以我们再上“看图说话写话课”的时候要先让学生观察真实的东西。先积累一些表象。然后再创设情境,把表象充分的调出来,使学生有的说。
例如在上观察单幅图《动物园》这节看图说话课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分别在两个班内进行。
对照班:教师把书上的图放大。教师提出问题:请你说说都有那些动物?他们在干什么?让学生直接看图练习说话。
实验班:教师事先留好作业让学生利用休息的时间到动物园里去观察小动物。然后课堂上创设一种动物园的情境,利用录音机播放一些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看图后拿走图闭上眼睛想,然后再练习说话。教师同样提出相同的问题:请你说说都有哪些动物?他们在干什么?
比较结果如下:
|
教师问题 |
学生回答情况 |
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 |
对照班 |
请你说说都有哪些动物?他们在干什么? |
1、一只小猴子在树上荡秋千。
2、两只白天鹅在河里戏水。
3、大象在摇铃铛。
4、孔雀开屏了。
5、小熊猫在骑自行车。
等等 |
25人次 |
实验班 |
请你说说都有哪些动物?他们在干什么? |
1、一只机灵的小猴子在高兴的荡秋千,它荡得真高,我都看见了他的红屁股。
2、孔雀和天鹅在比美,孔雀不服气,打开了自己美丽的羽毛。
3、大象老师在摇铃铛,让大家赶快去上课。
4、小熊猫在高兴的练习骑自行车。
等等 |
35人次 |
通过比较结果我们很容易发现:对照班的语言比较简单,回答问题的人数相对实验班的人数较少。而实验班则不同,语言生动,加进了自己的想象,思路开阔。由于采用了这种形式,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自然回答问题就有的说了。
所以我们在上看图说话写话课的时候,一定要先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表象。上课时再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观察积累的表象调动出来。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所以教师在训练学生看图说话写话时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已经有的表象,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我们的头脑在获取外界对象信息的时候,总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进行的。我们有时会有这样的体会,在某种良好的外部环境,头脑特别灵活,新观念新方法层出不穷。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则头脑像一张空白的纸或心乱如麻理不出头绪,有“江郎才尽”的感觉。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由想象的空间,良好的思维环境就会如同想象的催化剂。
对照班,没有帮助学生积累表象,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表象,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观察想象就被图片上的内容所束缚。而实验班则不同,拿走图片,当图片第二次在学生头脑中展现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学生的再造想象在起作用,学生说出来的语言也就是学生再造想象的结果。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闭着眼睛比睁着眼睛看见的东西还要多,我觉得很好玩。”这说明学生对于想象有感觉了。因为闭着眼睛的时候,正是在用心看的时候,闭着的是眼睛,睁开的是心。用心的想象是最美最丰富的想象。当这种想象力的训练到了一定的时候,学生就能把他所观察到的景物和他所观察到的事物,阅读的课外读物联系起来进行想象了。能够想象到,学生自然就有的说了。
下面引录一篇用这种方法训练后学生写的文章。
动物园
今天我们参观了动物园,动物园里的动物可多了,有小猴子,有海狮,还有白天鹅和熊猫。我最喜欢白天鹅。其中一只白天鹅在低头看水中的倒影,并且想自己好漂亮呀。另一只抬头向远方看。不停的叫唤着,仿佛在呼唤他远方的朋友。我听爸爸说:现在有一些坏人专门杀害天鹅,那么我想这只天鹅一定在寻找他的其他伙伴。” 看到动物园里的这些动物,我想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一年级(1)班 杨哓萍
二、教给方法、理清表象,使学生有条理地说。
上课前学生积累了很多的表象,但这些表象是杂乱无章的,这时就要老师给于恰当的指导,帮助学生理清表象。那么我们如何来帮助学生理清表象呢?就要教给学生一些看图的顺序,揭示看图的方法。
看图作文中有单图和连图。单图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左至右,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观察;较复杂一点的,可以从空间角度,从远及近或从近及远,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等。例如在观察图画《愉快的课间》时候,课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积累了大量的表象,但是这些表象是杂乱的,无序的,所以在观察图画时我们就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近及远或从远及近的观察。先让学生观察近处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然后一点一点向远望去。近处清晰的我们可以具体的说,而远处的我们可以简单的说。这样也做到了作文中的详略得当。
连图,图画内容连续不断,大多反映与人物或动物有关系的一件事,所以我们要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去观察说话。例如看图说话《小兔运南瓜》就是一组连图。四幅图讲述了,小白兔来到瓜园,看到成熟的大南瓜积极动脑筋,想办法终于把南瓜运回家 的事情。
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每幅图,说几句连贯的话,然后把这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小白兔先是来到了什么地方,他看到南瓜是什么样子,他在想什么?他看到了什么?想些什么?最后他是怎样做的?根据老师提供的思考题,学生就可以按照这一顺序去观察说话了。
一天小白兔来到了菜园里,发现了一个又大又红的大南瓜。它想:“我怎样才能够把南瓜运回家呢?”于是它抱起了大南瓜,往家走。但是没走多远,他就累的满头大汗,于是他就在路边休息。这时候一个小熊猫骑着自行车路过,看着小熊猫飞快转动的自行车轮,小兔灵机一动,想出办法来了。于是他把南瓜立了起来,向车轮一样推着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学生知道了观察图的这些顺序,我们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观察图的方法。
1、对比看图法。比较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这种比较适合多幅图。比如:在看图说话课《种花》这节课中,一共有四幅图,每一幅图上都有小明和他在花盆中种的花。但是不同的是每幅图的小明的表情和花的成长状态都是不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对比的观察。在对比中学生发现,小明的表情由平静,到看见种子发芽的兴奋再到看见开花时的愉悦,是有这样一个变化过程的。而重点是花的变化过程:由第一幅图的种子,到第二幅图的小嫩芽,第三幅图的长了很多叶子,第四幅图的开花。是花生长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引导学生观察的时候,就要比较每幅,发现不同点,按照这样一个顺序去观察。学生说出了话自然是有条理的。
2、重点观察法。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在观察单幅图,《小鸭子得救了》进行看图编故事的这节课中,救小鸭子的方法是重点所以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重点观察了写的时候自然就是重点写的部分。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如看到小鸭子掉进坑里,小动物都非常着急,小猴子灵机一动,想出办法来了。他叫来了自己的猴子伙伴,用尾巴钩到树上,就像捞月亮一样,拉成一串。不一会就把小鸭子救上来了。再如:在观察动物园的时候,动物园里的动物很多,要是每个都细细的写就会没有重点,于是我就教育学生重点观察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
动物园
今天,老师带我参观了动物园。动物园里的动物可多了,有小猴子,有海狮,还有白天鹅和熊猫。我最喜欢地是活泼可爱的大熊猫。其中有一只叉开腿,坐在地上吃嫩绿的竹叶,还有一只正趴在地上捡竹叶。他们吃的可香了。我想:“动物园里的动物们生活得真快乐!”
一年级(2)班 张笑寒
在学生写的这篇文章里,重点观察了大熊猫。所以也重点写了,读后感觉详略得当。
3、定位观察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说的是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学生进行观察总要选择一定的位置,即确定一个观察视角。在不同的视角下,人看到的可能是事物的不同形象。在教学活动中,我就有意识的突破传统的观察习惯,从一些不常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观察诉说,会有一种发现“新大陆”的感觉。例如在带领学生观察《一种我最喜欢的水果》这一课进行看图作文时,我选择了橘子作为观察对象。以往的观察方法是站在橘子外观察他的形状颜色。我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非常小的人,来到橘子内部,这时再让他们说所见到的。学生不仅乐于表达还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说得就非常具体,同时也培养了想象力。例如:有的学生说:“我站在橘子中往四周看了看呀!我被一张白色的大网包围着,这是橘络,走进橘子内部像一间一间的小房子,里面住着许多亮晶晶的橘肉。”用这种观察方法说显然比前一种生动。学生在假设的同时实际上就是训练他们的想象力。长此以往,学生就不会只拘泥于一般的观察顺序,产生独特的想象,写出生动的文章。
可见,变换视角,往往能开阔新境界。在观察思维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变换视角,从不同的位置,用不同的手段进行观察,从而引起想象,使语言生动使文章有趣新颖。经过很好的观察方法的训练,学生观察的能力增强了,头脑中积累的表象就丰富了自然就会有的写了。
写文章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思想,要有思想内容,才有东西可写。儿童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生来就有的吗?不是,只能来源于观察和阅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东西少,写作文的思想内容只要来自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不会观察和体验,没有一定表象积累,文章是写不出来的。观察有程序,孩子们观察中的思维活动便是有序的,写起来就不至于杂乱无章。在引导学生观察的时候,教师要提示观察的顺序,教给观察的方法,这样使儿童的观察活动进入有序状态。儿童获得的材料也必然是有序的贮存于记忆屏上,这为儿童有条理的表述做好准备。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
三、看图上图,想图外图,使学生生动地说。
实际上这种方法,就是 表象的联想法。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联想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篇文章如果单纯是学生看到的内容,那么他也许就不是很生动,如果 加进去一些联想的内容,文章就会变得生动了。在我们进行看图作文的时候,要使学生真正看懂一幅图或几幅图,常常要对图外内容展开联想。所以说:“观察是联想的基础”。我每次让学生做看图说话的练习时,一般分为两层,一层是抓住图上的主要内容,观察图上图;第二层是推导图外图。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是从感知形象开始的,各种各样的形象是想象的支柱,要利用图画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训练他们用生动的语句,把所感知的形象完整、连贯、明白地表达出来,发挥语言在想象中的调节和表现作用。把观察和联想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观察思考,适当的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儿童的心灵进入更加广远的复合式的意境之中,想入非非必然加深了主观对此情此境的体验。情感被激起,“内心的感兴”产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动机便一触即发。
例如说话课《谁的本领大》主要就是通过文具们的对话和神态描写叙述的。而神态是学生观察到的内容,根据他们的表情,动作联想文具之间的对话。于是我就抓住这两点对学生进行训练。首先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伴随着“小夜曲”优美的旋律,我把学生带入了小明的文具盒里。忽然听到一阵吵闹声,原来是文具盒里的演讲会开始了今晚的主题是谁的本领大…… 创设这样一种情境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想象。这时教师马上说:“文具们都认为自己的本领大,他们是怎样争论的?他们的动作行为和面目表情又是什么样的?”学生非常踊跃的回答。有的说:“穿花裙子的铅笔非常骄傲,眯着小眼睛,拍着胸脯,根本不把其他文具放在眼里。”教师马上抓住这个机会提问:“我们通过观察知道铅笔很不服气,那么它会对其他的文具说些什么呢?”铅笔所说的话是图上没有的,也就是图外图,换句话说就是学生想象的结果。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想象铅笔的语言。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我的本领才是最大的!要是没有我,谁来帮助小明写字,画画?”……低年级的教材中图画非常的多,充分的利用这些图画资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培养效果尤佳。通过这样的培养训练一年级的学生就可以写出300字的文章。如:
谁的本领大
夜晚,人们都进入了梦乡。突然,从小明的书包里传来一阵吵闹声。原来是文具盒里的文具们在开大会,大会的内容是:“谁的本领大?”
首先发言的是铅笔妹妹,只见它穿着一件漂亮的花裙子骄傲地说:“我的本领最大!小明写作业都得用我,要是没有我成吗?……”铅笔妹妹还没说完,尺子哥哥自豪地迈上演讲台抢着说:“我的本领才是最大的,小明画直线,写等号少不了我!”铅笔和尺子都发过言了,就剩下橡皮弟弟还没发言呢。只见矮墩墩的橡皮弟弟挺起胸膛大声地说:“不对,不对,其实我的本领才是最大的!你们画错了,写错了我不帮你们擦,看你们怎么办?缺了我是不行的,所以我的本领最大。”他们吵得正激烈的时候,铅笔盒妈妈说话了:“孩子们别吵了!其实你们的本领都很大,缺了谁都不行,你们只要齐心合力,团结一致,小明的作业才会写得更好。”文具们听了铅笔盒妈妈的话都惭愧地低下了头,再也不争了。
推导图外图实际上就是加进去一些联想,加进联想的文章一下子就生动了。
例如看图说话课,《橘子和苹果》图意是这样的,第一幅图一个小朋友,一个手里拿着一个剥开的 橘子,非常疑惑的看者橘子。第二幅图,小姑娘把目光投向了挂在树上达到苹果。根据这幅图说一段话。如果要是没有联想的参与,这段话的内容会非常单调。加进联想,这段话就生动多了。
比如:一个学生这样说到“一个小朋友剥开橘子皮,看见里边分成许多的橘子瓣,就纳闷的问橘子(这是观察到的结果)就问橘子:“你为什么是一瓣一瓣的呀?”“是为了让你分给大家。橘子回答到。(对话就是同学们联想出的结果)可是苹果,你怎么不分瓣呢?是让我一个人吃吗?不是的,苹果回答说,是为了让你把我整个的送给人家啊!” (对话又是同学们联想出的结果)
所以,推导图外图,可以使学生的文章生动。
喜欢绘画的人都知道,一幅好的作品都是融进了作者的生活感悟,一种对生活的理解。漫画更是如此,经历,阅历不同那么感受到的也不同。不同的生活经历,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现在我们是在根据生活,看着图画来写完整句子,写文章,编故事。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大自然,我们就不可能写出生动的文章。所以观察生活和大自然是写作的源泉。
参考文献:
温寒江 连瑞庆 《开发右脑》 150页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