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导航,多项结合,全面评价——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
摘要:
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口头评价,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但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口头评价中批评仍然占一定比例,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还不够充分,学生对激励和表扬的渴望与现实差距较大。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五个相应的策略,希望以此对克服课堂口头评价的弊端有所补益,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限的生机。
一、现状分析:
根据学生及文本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课堂口头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成长。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的现状如何呢?我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几个平行班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分别从教师对学生表扬的频率,课堂口头评价的主体,激励的形式等不同角度设计了10道与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密切联系的问题,由学生填写做答。通过对调查问卷的逐项统计,我获得了一些有效数据,现举例如下:
表1:学生回答问题的频率
项目 |
经常回答问题 |
有时回答问题 |
很少回答问题 |
总数 |
人数 |
58 |
104 |
88 |
250 |
百分比 |
23.2 |
41.6 |
35.2 |
100 |
表2:很少回答问题的原因
项目 |
知道答案,但不想回答 |
不知道答案 |
怕回答错误 |
总数 |
人数 |
57 |
10 |
58 |
125 |
百分比 |
45.6 |
8 |
46.4 |
100 |
表3:口头评价的主体
项目 |
只有师评价生 |
同学评价同学 |
同学评价教师 |
总数 |
人数 |
35 |
150 |
65 |
250 |
百分比 |
14 |
60 |
26 |
100 |
表4:老师口头表扬激励的形式
项目 |
丰富多样 |
一般 |
总是那几种形式 |
总数 |
人数 |
64 |
99 |
87 |
250 |
百分比 |
25.6 |
39.6 |
34.8 |
100 |
结合几项调查结果以及对部分同学、老师的访谈,我对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以下几种普遍的现象:
1、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
表1、表2表明:“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占35.2%。这部分学生为什么很少回答问题呢?是他们不懂吗?不是的,真正“不知道答案”的仅占8%,而“知道答案,但不想回答”、“怕回答错误”的分别占45.6%和46.4%,可以推想这样的课堂,气氛是比较沉闷的。
2、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还不够充分。
表3表明:在课堂口头评价中,教师、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师评生、生评生、生评师的形式都有,这是新课程评价理念落实在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中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忽视,“只有教师评价学生”占了14%。这说明传统课堂评价模式还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还不够充分。
3、学生对激励性评价的强烈渴望与现实有差异。
表4表明:虽然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能以表扬激励为主,但是,教师的表扬激励形式较少,不丰富。进一步的访谈发现教师表扬激励学生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边鼓掌边喊诸如“嘿嘿,你真棒!”“答得好,表扬他!”“向你学习。”等。这只能说是现今小学语文课堂中僵死的、程式化的所谓“激励性口头评价”。
二、策略研究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中的问题及原因,我设计了以下五个应对策略。
(一)消除“位差效应”策略
调查分析1表明:师生之间的“位差效应”是造成学生发言不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的原因之一。“位差效应”是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与下位心理。具上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高的层次而有某种优越感,具下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低的层次而有某种自卑感。
在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中,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造成少数教师师道尊严、夸夸其谈,导致学生谨小慎微、不敢回答问题,甚至使个别学生在评价老师和同学时不真实。那么,如何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位差效应”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呢?
1、淡化心理定势
师生之间的口头评价表面上是民主平等的,但因师生双方处在直接或间接的隶属关系之中,因而必然形成了习惯性的“心理定势”:教师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心理状态,学生相应存在自卑或戒备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安或紧张。因此,在评价学生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隐私权和选择权,尊重学生的看法、建议和合理的辩解。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关注学生差异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热心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创设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评价。评价要因学生的不同个性而异,要因学生的不同水平层次而异。
对尖子生,多给予启迪。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思维角度等方面评价。对尖子生的表现,不但给予直接的肯定,同时让其他同学从他们富有个性的学习方法中体会到些什么。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仅给其他学生指出学习的目标,还给了优生继续奋斗的目标,避免使其满于现状。教师抓住这些个别现象进行评价,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对中等生,诚挚地欣赏。这部分学生在班内占多数。他们有向尖子生靠近的愿望,但学习积极性不持久,学习的潜力还没有最大限度发挥。课堂评价就应侧重对他们学习态度的鼓励与欣赏,对知识正误及学习方法的点评。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充满信心,从而自信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听到了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评价,感到比较满意时,自然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有良好的学习愿望,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评价层次也会相应改变。伴随评价层次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对学困生,热切地激励。这部分学生通常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及主动学习意识等方面存在问题。在评价中对他们的评价是最难的,“左倾”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右倾”了,无法起到评价的作用。他们共同特点是缺少自信心,最需要的是鼓励。因此,老师在评价时更应该小心谨慎,切不可敷衍了事,要从他们身上去发现让他们自己认同的优点,进行准确的评价;发现闪光点,使他们打消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激发努力学习的愿望。 可侧重在学习态度方面评价、可“骨头里挑鸡蛋”、可“化腐朽为神奇”。
这样的评价既避免了千人一面、口头评价语言单调和重复的弊端,又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学习兴趣。
3、化解表达差异
有的学生评价时因为缺乏口才,往往词不达意;有的因为过于腼腆、怯场而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师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差别极易形成“一言堂”。因而在语文课堂口头评价中,教师要专心致志地倾听学生的评价,借助微笑的表情,传递出师爱的微妙信息,打消他们的紧张情绪,使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心声。
(二)丰富评价语策略
口语评价是课堂上最常用最经济的评价方式,但是如果经常以 “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等这样口头禅进行评价,学生就会感到厌倦。重复评价愈多,学生的单调乏味感就愈强。久而久之,学生反应冷淡,感觉自然就无趣。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
1.幽默
幽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仅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因此,幽默的语言是评价语言的首选。如: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教师微笑着悄悄地说:“噢,你那么读,小动物们会被吓跑的”。
2.多变
评价用语不能一成不变,要经常更换、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比如,在一堂作文点评课上,教师走下讲台,用赏识的眼光,用热切的期望来鼓励学生,感染学生,用了一些这样的评语:“这是我看到的很不寻常的见解,可以展开写。”“能恰到好处的模仿课文句式,学以致用,这也是创新的开端。”“全文新颖的选材,巧妙的结构,看的出你真费了一番心思。”“观察细致,勤于动脑,你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联系上下文,想想怎样过渡才行?”“你的进步我们有目共睹,别自卑,昂起头,继续前进吧!”“再想想文中的两个例子有详略的考虑吗?”“这么优美的语句配上工整的书写该多好啊!”诸如此类的评语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引导和期待,是教师一腔关爱的真挚流露。这样的评语必定会深深打动孩子,并能使孩子不断进步。
(三)多角度评价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并且要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时,都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价。例如:评价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不简单!”这是让学生懂得读书的方法;“你已经完全进入这种境界了,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这是对学生全身心地溶入课堂、溶入文本的学习态度给予充分的赞扬。“今天你又有了新发现,真为你高兴!”;“你是敢于尝试的勇士,好极了!”;“这是你们合作成功的果实,老师为这份成果而欢喜!更为你们积极参与的精神而叫好!” 这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给予充分的肯定。
如果教师能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学生,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许多闪光点。而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也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同伴的闪光之处,使课堂口头评价在尊重、宽容和等待中进行,在欣赏、发现和激励中进行,在和谐、主动和引导中进行……
(四)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策略
1、学生自评
(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对学生的发言,多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主题比较单一,被评价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标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新的课堂评价方式日趋丰富起来。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如一个学生读完《自己去吧》中一个片断后,我引导说:“你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他腼腆地笑了一下,说:“读得比较流利,只是声音较小。”“能不能再试一次?”他又试读了一遍,我又问:“你觉得这次读得好吗?” “比前一次要好,只是没有感情。老师,我能再试一次吗?”这次,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也是最难以培养的一种能力。
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而这种自评的方式可以锻炼学生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2、生生互评
生生互评的意义是在于促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发展交往合作的学习能力,开展主动、有效的互动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样是上面的例子,在进行完学生自评这一环节后,教师又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因此有学生便说:“我也这样看,你读周瑜的口气太平淡,没有读出他一步一步引诱诸葛亮当时的紧张、喜悦。可以读快一点……”这样,不仅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逐步提升自我。这样的自评、互评坚持进行,何愁学生的自主意识、朗读水平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3、师生互评
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 ,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 ,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 , 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 ,好好地表现一番。如:我在读《小松鼠找花生》这篇课文前,我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响亮。”“老师读的时候不要掉字。”……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也有学生提出:“小松鼠自言自语的时候声音应该比较轻,老师好象读得响了点儿。”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 ,更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 ,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 , 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 ,好好地表现一番。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等,以发展的眼光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及时地运用恰当、有效的评价策略,致力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就会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阳光,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和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① 陈 杰.阳光评价:让课堂生动起来 [J] .《教学月刊》,2005,(09).
② 沈小李.课堂评价的艺术与功能 [J]《小学语文教学》,2005,(11).
③ 陈玉昆.教育评价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6—68.
④ 金娣 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