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实践活动”是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三级实践活动”中班级层面的特色活动。活动的内容主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针对班级学生在某一方面存在的特殊需求而开展的,由班级家委会和班主任老师共同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适切性,满足班级学生个性化需求。 9月20日,三年级(1)班的师生走进故宫,开展“我心中的紫禁城”研学实践活动。 故宫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皇家宫殿,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而这座宫殿背后蕴含着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大家知道的却并不多。今天我们在研学杨老师的带领下,近距离了解故宫,重新认识不一样的紫禁城。进入午门,“问题多多”的杨老师就开启了一路走,一路问,一路介绍,一路引导的模式。 首先是对故宫建筑特色的研究。进来的午门是什么形状的?紫禁城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无论下多大的雨,故宫的地面都不会积水?“千龙吐水”的胜景是怎么出现的?故宫的每一处文物上都有一串数字代表的是什么?为什么有的数字前是“故”,有的数字前是“新”?一系列有意思的问题激发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
从整体设计的“天圆地方”说,再到殿宇亭台的木质结构榫卯设计,地砖的特殊渗水设计,屋檐的避雷防火设计,甚至延伸到现在每一座宫殿门上的人脸识别定位锁的设计……孩子们被深深吸引着。接着重点参观了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在交流互动中,大家对三大殿的作用更清晰。 杨老师还重点作了介绍四大发明以外的中国第五大发明——科举考试。在杨老师细致的讲解中,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康熙大帝到明清两朝的众多大儒、才子。激励同学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有所成就。 过程中,大家仔细观察着每一座建筑,重新认识了不一样的“紫禁城”。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问题层出不穷。老师一路走一路讲,孩子们一路看一路听,还一路问。一天的研学结束,孩子们意犹未尽,期待着下一次继续研究。
历经时代变迁,故宫由“宫”变“院”,其价值早已不限于朱红高墙内的宫阙亭台,有形的故宫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所和见证者;无形的故宫延续着中华历史文脉,承载着国家的悠远记忆。通过此次研学,孩子们为古人的智慧发明叹服不已,更为中华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而自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