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涵义,《十年计划》明确强调: 首先,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支柱,具体体现在:教育激发公众建立人人有能力和责任实现社会积极变革的信念;教育是可持续发展变革的主要手段,教育增强人们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变为现实的能力;教育形成可持续未来需要的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教育掌握社会平等、经济进步和生态活力的选择与决策的方法;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责任感、具有展望新未来和面对现实社会实施改革的能力的人(联合国,2005)。 其次,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教育,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其内容主要包含:尊重所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承诺对所有人的社会和经济公正;尊重后代人的权利,承诺代际间的责任;尊重人类生存的环境(尊重生物多样性--尊重和关心大社区生活的多样性),承诺保护与恢复地球生态系统;尊重文化多样性,承诺在地方和全球建设宽容、非暴力、和平文化。(联合国,2005)。具体要求是:提高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态度,使他们获得维护和改善生存发展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这类教育能够使公众理解自己同他人以及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联系,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建设一个更加可持续发展、公正、和谐的社会; 再次,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涉及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教育,具体内容是:在社会方面,开展政府管理、廉政建设、民主参与、和平与人类安全、性别平等、文化多样性、健康促进等专题的教育;在环境方面,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村发展、可持续城市化进程、防灾减灾等专题的教育;在经济方面,开展消除贫困、企业责任、市场经济等专题的教育。 综合诸多专家的研究结论,除了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涵义之外,还可以从三个不同层面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加以深入理解: 1、从教育发展目的层面看,可以理解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流语言,科学发展观成为国家发展主旋律的今天,“为了可持续发展”理应成为当代教育的首要目的定位。《十年计划》认为:“人的因素已经普遍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不论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还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期望,人都是关键因素。”为此,要构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就要把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正如“十年计划”所强调的,这一教育的目的是“为所有人提供优质教育”,而这样的教育也“必须成为优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2.从教育内容的层面看,可以理解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在明确“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定位、“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目的定位之后,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广泛开展关于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教育必然成为一种实际的需求。普遍实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首先要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中自觉做到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与影响受教育者;其次,要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中充实与强化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的内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务应将有关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若干紧迫性问题的认识与解决方案纳入教育教学过程,以保证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较高可持续发展觉悟、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新型建设者和接班人。 3.从教育自身发展的层面看,可以理解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这是教育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自身能够达到的理想状态。毫无疑问,教育充分发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能够得到广泛开展,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得到保证。当前,要推动教育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按照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思想的要求,有必要做到:教育教学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建设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育发展以人民群众需求为本,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其次,按照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要思想的要求,注意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注意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再次,在国民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视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同时,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加快发展民办教育。又次,要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尤其要将加强农村教育作为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性措施。根据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要大力发展西部教育,积极推动东北教育振兴,促进中部教育崛起,加快东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最后,要统筹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好以上四个方面的统筹,教育事业就能够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