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成果主件:体质健康引导下小学体育工作创新与实践
发布人: 李军  发布时间: 2021.08.24  点击次数: 638  审核人: 李军

体质健康引导下小学体育工作创新与实践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7年正式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旨在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大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而小学阶段是学生体质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期。我校在2010年提出了“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强调“幸福人生从健康起航”,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调整,创造性开展工作,促进学体育工作各方面的提升,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无意中也契合2021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相关精神。我校也被授予“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校”、“全国冰雪项目特色校”、“全国篮球特色校”等先进单位称号。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系统访谈等形式的研究,我们发现学校体育工作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学生体质数据和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自从2007年对学生体质进行系统测试以来,我们发现学生体质情况和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学校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一度达到5.96%,肥胖率一度达到25.58%。虽然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学生的身体情况和运动能力没有得到显著改变,问题一直比较突出。

二是学校体育工作各方面“各自为战”。学校体育工作包括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4个方面。但它们的定位和工作方向各自不同,长期以来基本处于相对独立、关联并不密切的状态,没有形成合力,共同解决体育工作的重大问题。

三是现有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单一。体育课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现有的“统一授课模式”,让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时间、步骤一致,个别辅导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学生个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也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兴趣,和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

四是体育比赛成绩乏善可陈。学校每年都会组织老师和学生,参加众多各类各级别的体育比赛,比如田径类、球类、啦啦操类以及近几年兴起的冰雪类等,但取得的成绩有限,偶有亮点,但不能持续保持。学校整体的体育工作显得特色无彩、亮点不亮,老师的工作热情始终得不到极大的激发。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2010年伊始,学校对体育工作进行重新建构,规划顶层设计,加大资金、设施的投入,创新性开展体育工作,努力朝学校对体育工作提出的 “跑起来、跳起来、健康起来,做有毅力的人”的育人目标迈进。

第一阶段(2010-2012):调整体育活动的内容与时间

经过学校的规划和统筹,学生在校每天拥有课间操(40分钟)、午间活动(40分钟)和课外体育活动(40分钟),累积2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时间。我们逐渐对这些活动的内容进行调整和规范;课间操由以前的单纯做操,增加跑步和身体素质练习等内容;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校科学地制定了3个学段在20分钟统一跑步的参考距离:一、二年级学生1200米(学生根据体质情况可走跑交替进行),三、四年级学生1800米,五、六年级学生2000米。午间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班级之间的友谊赛,或年级联赛等;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里,部分学生参加学校各类运动队训练和体育社团活动,其它学生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按规定的内容,进行身体素质练习。

第二阶段(2013-2015):推动开展体育社团活动

结合北京市教委下发的有关《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等文件,我们将原有的体育课外活动、各类体育项目的运动队与成立体育社团有机的整合,增加了传统与新兴、大众与小众相合的社团群,如传统、大众的有足球、篮球、排球等社团,新兴的有冰球、街舞等社团,小众的有拳击、花式跳绳等20余个社团,不仅增加学生的选择面,而且为校运动队提供各类后备人材。

同时,为了解决社团的场地要求,以及日益严重的雾霾情况,我们不断挖掘现有条件的潜力,向人员、地下和楼顶要空间和场地,让学生拥有的体育活动空间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5个体育室内专业教室,4块室外活动场地和2块与其它学科共用场地,极大增加了学生活动场地的面积,解决了特殊天气条件下,多个班级同时上课或开展社团法没有足够室内活动场地的问题。

第三阶段(2016-2017):实施“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改革

在学校的统筹下,我们给1-6年级每周多加1节体育课,1-2年级每天1节体育课,3-6年级每周的体育课都达到4节。于是体育学科实施“3+2”或“2+2”的教学模式改革,其中32节课为健康知识+基本技能课,学生学习应该掌握的健康知识、身体素质练习和基本运动技能,另2节联排为一节80分钟的专项技能课,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培养学生体育特长,让学生熟练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另外基于学生的兴趣,和打造体育特色的目标,设置足球、旱地滑雪等10余门的体育专项技能课程。

为了推进体育专项技能课和社团工作的开展,解决体育工作中关于师资和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我校对外购买专项课课程教学和聘请高水平专业教练,并对这些校外体育服务资源实施正规性管理,建立管理机制,让体育专项技能课和社团工作迅速走向正轨。

第四阶段(2018-2020):建立重点运动项目的各级别联赛机制

为了增加学生比赛的实践经验,我们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形式进行规划,大量组织体育活动比赛,并制度化,对一些重点体育项目,形成“校级+集团级+区级及以上的三级比赛机制,激发学生练习、参与的热情。比如每学年,我们要安排足球、篮球的校级联赛,然后每年的3-4月份参加我校教育集团(16个分校)的集团联赛,最后参加市区及以上教委、各专项体育协会组织的体育比赛,学生每年可以参加20场以上的对外比赛,积累众多的比赛经验,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最终在重大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

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在校外参加体育类兴趣班和各类比赛,并借助其平台获得更高水平比赛的锤炼,提高学生的运动综合能力。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重新定位学校体育工作各方面的关系,提升学生综合运动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一章第二条指出:学校体育工作是指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但长期以来,我校这4方面的体育工作关联并不密切的状态,不能形成合力,学校体育工作打不开局面。通常课外体育活动就是班主任组织学生在操场玩,或者按体育教师规定的内容活动,比如做操等;课余体育训练也就是运动队为少数体育优秀者搭建展示舞台;体育竞赛参加的项目有限,参加的学生有限,获得成绩寥寥无几;体育教学受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以及安全事故的影响,教学内容和形式越发单调和枯燥,学生发出了“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感言。

我校重新审视学校体育4方面的相互关系和功能定位,采用学校体育整体协同改进的方式,形成了基于“学—练—用”一体化的学校体育工作操作模式新形态(图1),提升学生体能和运动能力,促进学体育工作的发展。

image.png 

图1:学校体育工作“学-练一用”一体化改革模型

从“学-练一用”一体化改革模型可见: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老师可以依据《课程纲要》和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设计教学内容(包括运动技能和体能锻炼的方式)并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练习体能,比如长跑、跳绳或各种身体素质练习;在课余体育训练中,学生熟悉并巩固体育课中所学习的运动技能;在体育竞赛中,学生能综合运用运动技能和体能。同时通过参加各类体育比赛情况的反馈,提供改进意见,促进体育教学的持续提升,由此营造一个良性的教与学环境,也有效地响应《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教会、勤练、常赛”等学校体育重点要求,打开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改革体育教学的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和爱好,在小学阶段熟练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我们实施“3+2”或“2+2”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其中2课时为专项技能课,并联排为1节大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打破班级重新组班上课;另32课时为基本技能课,按原有的行政班级上课,主要学习体育课的基本运动技能和其它常规内容,如体育健康知识、队列队形等。

结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调研各年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设置连贯1-6年级基本技能课的课程体系,和专项技能课的课程内容。(见表1

1:基本技能课与专项技能课的课程内容安排表(简化)

课型

课程内容

基本技能课

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戏、体育与健康知识、攀爬

专项技能课

足球、篮球、排球、武术、游泳、啦啦操、轮滑、拳击、花样跳绳、软式垒球、旱地滑雪、街舞、舞狮

 我们对基本技能课的每项课程内容构建了课程体系,确定了每个年级或水平的教学内容,研究了相关教法,制定了每项基本技能的评价方案。(以篮球为例,见表2),让每项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有序、规范的推进。

2:小学阶段篮球技能课程内容体系

序号

水平

年级

篮球教学内容

运球类

传球类

投篮类

其它类

1

1-2

游戏—拍球比多

游戏—运球接力

游戏—传球比快

游戏——投篮比准


2

3-4

原地运球

行进间运球

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原地双手胸前投篮

基础技术(耍球、站立姿势、持球方法、移动)

3

5-6

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

单手肩上投篮

运球或接球跑动单手投篮

移动(侧身跑、变速跑、变向跑)

在设置专项技能课的课程内容时,我们选择运动性比较强,对促进学生意志品质比较明显的运动项目,同时也考虑运动项目学习的敏感期、连续性和影响力,给每个年级安排了6-8个专项技能,供学生选择(见表3),有传统项目,武术、花绳等,有新兴项目,街舞、啦啦操等,有小众项目,拳击、软垒、舞狮,有类似冰雪项目,有旱地滑雪、轮滑等。其中足球、篮球和排球三大球,在运动项目中具有特殊地位,受众面较广,也纳入专项技能课的选修内容中,但在教学时,其教学难度要稍高于基本技能课。

3:各年级专项技能课的课程项目安排表

年级

课程内容

备注

一年级

游戏、轮滑、武术、啦啦操、篮球、足球

每个年级安排的项目种类与本年级的人数、兴趣有关。

二年级

游戏、轮滑、武术、啦啦操、花绳、篮球、足球

三年级

武术、啦啦操、花绳、排球、篮球、足球、街舞

四年级

拳击、武术、啦啦操、花绳、软垒、排球、 篮球、足球、

五年级

花绳、软垒、排球、篮球、 足球、旱地滑雪、舞狮

六年级

花绳、软垒、排球、篮球、足球、旱地滑雪、舞狮

(三)提出课外体育活动的“双主导干预”机制,促进学生体能提升

在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感到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实施家校合作的“双主导干预”的措施,让家长成为学生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引导者(见图2)。在校园里,我们提出“三全理念”,即全员参加、全过程监控、全体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监控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运动量,整体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质。而且,我们会组织各类体育活动或比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重视程度。比如,我们会在每年9月份设置一次“体质健康测试运动会”,全体学生都要参加1分钟跳绳和仰卧起坐比赛。比赛结束后,体育主管行政和体育老师要从学校、年级等不同的角度,给全体教师进行“体测数据”分析,提高全体老师的重视程度,共同督促学生的体质发展。

同时,我们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内容和次数,定期将学生的体质数据或运动情况向家长反馈,调动、引导家长从“营养和运动”两个方面管控学生。比如,我校针对学生肥胖的问题,成立“小胖墩工作室”,将全校肥胖学生组织起来,利用早到校、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等时间,进行单独、针对性训练;定期对肥胖学生的身高、体重进行测试,反馈班主任、家长。同时,也要求家长定期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饮食情况与老师进行沟通,特别是节假日、寒暑假,家校互动频次会更多,对学生体质进行“无缝衔接”管理。据数据统计,我校62.9%以上的学生在校外正在参加体育方面的兴趣班,涉及足球、篮球、游泳等10多个项目,远高于201427.7%;同时,有33.9%的学生计划参加课外体育培训课,也高远于2014年的30.4%

image.png

2:“双主导干预”机制示意图

image.png

3 学生参加校外体育兴趣班对比图

家校合作的“双主导干预”的机制有效动员了学生周边的力量,并从“运动和营养”二维的角度去关注、解决学生的体质问题,让学生体质的快速得到提升

(四)建立多样运动队训练模式,展示每个学生专长

我校拥有45个教学班,1456名学生,学生在校内外参加的体育项目众多,特别是实施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以来,每位学生基本上都有1-2项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也为各类校运动队提供了充足的学生资源,因此国家、北京市和朝阳区各级体育部门下发的各类体育比赛通知,我校都能组队积极参加,努力打造“一校多品”、“百花争艳”的局面。

但是,我校师资人数和教师的专业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顾及到每一个比赛项目,也不能为每个运动项目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比如现在兴起的冰球、网球项目等。因此,我们结合现有的师资、体育资源等,总结了5种运动队训练模式(见表4),解决了以上问题,而且为更多的学生搭建了展示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特长。

45种运动队训练模式统计表

序号

训练模式

特点

原因

适合项目

1

自主训练

学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长期训练,并参加各级比赛

学校拥有场地、器材和师资

田径、啦啦操、排球、游泳

2

双主体训练

学校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和社团时间训练,同时邀请校外师资组织学生在课后训练,以及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的体育训练

项目大众化,且学生参加人员较多

足球、篮球、花样跳绳、轮滑

3

临时集中训练

学校普及项目或开设相关课程,在接到比赛任务后,召集优秀学生进行集中突击训练

全校或部分学生基本掌握某种运动技能

跳绳、武术、街舞、软式垒球

4

临时指导训练

学校基本上未开展,学生主要是在校外参加兴趣班或训练;学校召集进行规则指导

老师专业限制,在校内为小众项目

击剑、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智力运动

5

委托训练

学校不能开展,但属于国家、市区优先发展项目,由学校聘请教练、租用场地,家长组织训练

学校无师资、无场地,专业性较强

冰球

     通过这5种训练模式,我们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体育比赛平台上发挥自己的专长,一改以前体育比赛只是极少部分学生的专利,学生在各类比赛中纷纷斩获优异的成绩,调动了学生身体运动的潜能,提高了自信心。

(五)制定专项技能课的选课流程,完善专项技能课的内容设置

为了保证体育专项技能课内容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证课程内容的质量,我校形成了严谨的课程研发和“选班上课”的流程,促进了体育课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如下图(见图3):image.png 

3:体育专项技能课程研发和“选班上课”流程图

1-4步,经过调研学生的兴趣和集体教研,体育教研室确定各年级专项课课程内容、安排授课老师或购买校外体育资源;聘请体育专家开展课程论证,授课教师根据论证情况调整课程方案和内容。

5-6步,开学初,召开体育专项技能课说明会,体育老师向各个年级讲清自己所负责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预期达成的目标。每个学生在充分了解每个课程内容和每位指导教师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到校园网上进行自主选课。

7-8步,学校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分班排课,每班不超过25人;若某个项目选择人数过多,可多安排班级。老师根据分班情况,将学生组成新的“班级”,并明确上课的地点和要求等。学校日常加强监管,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效率。

9步,在学期末,体育教研室安排各课程展示汇报,以此作为授课老师考核评价的一部分,并针对课程中的问题进行改进或更换课程,为下学期的选课做好铺垫。

(六)制定校外体育服务的审核和管理机制,确保体育活动的质量

近些年来,我校积极引进校外体育服务机构的课程资源和专业教师,补充我校体育资源和师资不足,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但北京地区社会体育组织数量众多,水平参差不齐,虽然给学校很多选择的空间,但也需要学校有较强的辨别和管理能力。因此我校制定了一套校外体育服务的闭环管理机制:审核—面试—对比—监管—评价,对引进的校外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保障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质量(见图4)。

image.png   

4:“审试比管评”的闭环管理机制图   

第一、审核参与招聘的校外体育服务的资质和自身能力,如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和专业水平等;

第二、校外体育服务机构介绍专项课程内容,其授课教师展示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并考查其品质操守;

第三,在对比之后,分别与多家公司签约某项或多项专项课课程教学和体育社团的合同,形成竞争势态;

第四、学校派专人对专项课、体育社团的授课人员进行监管,协调、沟通、指导体育教学和社团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要求各体育项目参加学期末展示活动、学校重大活动和体育比赛,其成绩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再兑现合同。

随着我校专项课的设置越发全面、精致,管理越发规范,我校总结校外体育服务机构的若干个优势:第一,它能给优秀学生更专业和个性的指导;第二,它能为学生提供参加高水平面的比赛平台和机会,推荐优秀的学生到高水平的体育俱乐部,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第三、它具有丰富的临场比赛或临场指挥的经验,帮助学生在比赛时找准方向,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效果与反思

(一)成果的应用及效果

1.学生的体质得到提升

通过10年的不断改进,我校学生的体质得到明显改善,出现 “两个提升,两个下降”。学生体质健康的优秀率由16.57%提升到44.08%,提升近28个百分点;体质健康的达标率由94.99%提升到98.21%,提升近4个百分点;肥胖率由25.58%下降到10.82%,下降近15个百分点;学生的视力不良率由55.03%下降到43.05%,下降近12个百分点。在朝阳区每年举行的四年级“体质测试赛”中,我校的体质成绩逐年提升,位列前10名。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同志在考察我校体育教育工作之后,给予高度肯定。在201810月的北京市教育大会上,陈立华校长介绍我校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

2.学生比赛成绩获得丰收

我校利用自身校大、学生多的优势,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比赛,不仅有传统的田径比赛、篮球赛、足球赛、武术、啦啦操等,而且还参加一些新兴和小众的体育项目比赛,如冰球、花式跳绳、击剑、街舞等;学生都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区级以上奖项1500余人次,其中省部级达到700余人次,国家级达到100余人次,向高水平的俱乐部、运动队输送运动员100余人,其中向国青队输送2名学生,也与清华附中、北京中学、北京市八十中学等名校建立体育人才输送机制。

3.学校办学声誉得到增强

2010年起,我校体育工作实施改革后,各方面工作不断取得突破。期间,与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建立紧密联系,开展“牵手球童”项目,为国安足球队每次主场比赛,提供球童服务;联合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专业院校多次在朝阳区、北京市召开体育现场会,展示我校的体育特色。常态化的“2+2”模式,让我校被众多专家认定为“率先在北京市甚至全国开展体育选课走班的小学”其中,篮球与足球的技能课程体系编入“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与学法指导的应用-小学球类分册”一书中;篮球技能的评价体系收入到“北京市中小学生运动项目技能等级评定标准及教学建议”一书。我校也被授予“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校”、“全国冰雪项目特色校”、全国篮球特色校”等先进单位称号。

每年都会有国外、国内各省市的同类学校到我校进行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访问、考察、交流,如沙特、英国、澳大利亚等学校来我校进行足球友谊赛等体育交流活动。国内多个地区或学校也积极使用、推广我校体育工作的改革经验,比如北京市,云南省昆明市、贵州省贵阳市、湖南省凤凰县等地多所学校,极大提高我校的办学声誉。

(二)反思与展望

虽然我校的学校体育工作做了大量改变和创新,提高学生的体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仍有很多需要提升与改进的地方。比如,我校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年都取得一些成绩,但是未达市区一流的水平,比如篮球每年在比赛中进行入前8名,但不能进一步突破;学生视力不良率虽然下降较多,但仍处于一个高位水平;学生的运动综合能力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和解决。我校的学校体育工作还需要持续改进和深化,前方的路依然任重道远。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幸福一村四巷36号  电话:64154368  传真:64154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