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成果公报
发布人: 王晓松  发布时间: 2018.11.27  点击次数: 774  审核人: 王晓松

成果公报

课题名称:培养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课题批准号:CFA12091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负责人:何艳梅  一级教师  北京市朝阳实验小学南校

主要成员:潘丽媛、齐新、周丽丽、王秋香、吕运杰

正文:

天安门广场留下的垃圾,最密集处甚至露不出地面。150名保洁员人手一把扫帚,2辆清扫车,2辆垃圾收集车,以"拉网式"的排兵布阵,用了30分钟才全部清除。初步估计,清扫的垃圾多达5吨左右。这个新闻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陷入思考:我们12年的教育败给了垃圾?

道德判断就跟审美判断一样。当我们看到一幅画时,通常马上就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如果有人要我们解释为什么喜欢,我们就会乱编出一番说辞。两人对某事意见相左时,其实是感觉在先,后来再来编理由反驳对方。就算你驳倒了对方,难道对方就会改变心意,接受你的论调吗?当然不会,因为你驳倒的,并非对方真正的立场,他的立场是在他有了判断之后临时编出来的。而这个快速做出的判断往往是跟情绪相关的一种直接的判断。

我们目前的教育往往忽视对情绪情感的处理。面对一年级学生的相互告状,老师们往往感到烦恼,觉得孩子们太斤斤计较。其实这个时候是孩子学习处理复杂关系的开始,他们要学习怎样跟同学相处,这对于孩子将来处理更加复杂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看到很多老师告诉孩子要宽容,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这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受委屈孩子内心的不愉快情绪没有得到关注,他们违拗自己的情绪来做出所谓道德的选择后,往往是不满的。这种不满就像一座火山早晚会爆发。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1、收集并分类整理有关可能增强学生可用于道德判断能力的主题事件;

2、探索有关各种讨论方式(如小组讨论\辩论会\班会集体讨论\私下个人交流\网络媒体讨论等)对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效果.

拟创新点:使用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力,从而提高德育实效性。

(二)研究的重要观点

道德判断的关键是什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道德判断是理智和感性的冲突,很多时候,作为感性的直觉判断往往比理智更加迅速地做出反应。因此,在小学阶段教会学生处理同学间的问题冲突时注意情绪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文献法的指导下,我们将查阅书面文献资料,包括期刊,杂志,其他研究成果;我们将查阅网上资料,包括期刊网,各种与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关的网站;同时我们将组织教师继续学习"道德判断"和相关理论,不断加深理解,丰富我们的课题过程,实现课题手段的多样化,完善研究过程。

2.观察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观察法是收集第一手材料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本课题研究中教师将直接观察教育实践中所产生的现象、问题,从而为培养学生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四个环节。计划是做课题的第一环节,我们先进行摸底调查,以这些调查为前提,形成对课题初步的认识,然后综合有关理论和方法,作出课题研究的第一步。行动是第二个环节,即按照目的和计划行动,开始实际操作。就课题实际来说,使用是第三个环节,主要是引导一线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反思是第四环节,包括整理和素描,对课题实施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调整下一步行动计划和工作构思。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所谓经验,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知识或技能。由于这种知识或技能往往凭借个人或团体的特定条件与机遇而获得的,带有偶然性和特殊性的一面,因此,经验并非一定是科学的。它需要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做一番总结、验证、提炼加工工作。

二、结论与对策

(一)课题总结了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核心问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为我们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按照科尔伯格提供的道德阶段,帮助学生逐步从他律(阶段1)到自律(阶段5),最终让学生成为知行合一的人,从而让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道德的要求。

1.         前习俗阶段——我和他之间的关系

前习俗水平分成两个阶段:阶段1和阶段2

阶段1是他律的道德。他们的社会视角是:具体的个人观点,是朴素的道德实在论。他们往往自我为中心,根据事情的结果来做道德的判断,而不考虑原因和内在的想法。规则或规范是不可以改变的,但是如果权威认为可以那么规则是可以被打破的。

阶段2是个人主义的工具性道德。这个阶段的个体开始意识到每一个人都会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且这些利益可能会相互冲突。他们承认追求利益的对的。所以会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的需要和愿望,而将对自己不利的后果最小化。阶段2的个体对分配公正的理解是满足自我和他人需要的过程中,平等的价值或财务的具体交换思想。阶段2的局限是,相互冲突的需要和利益上的冲突的主张、安排或调整优先权中做出决策的方法。而这是具有阶段3的判断水平才能解决的问题。

阶段1向阶段2过度,需要培养个体具有什么思想呢?我认为是:了解别人。作为自我为中心的个体,他们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他们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和利益。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2、习俗水平——个体和团体之间的关系

习俗水平处于阶段3和阶段4两个层面。

1)第三者的角度

阶段3是人际规范的道德。他们的视角已经不再是我和他两个点,而是开始关注第三个人的观点。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和周围的人之间的关系,希望被认可,成为“好孩子”。他们希望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承认共同的规则,强调做一个好的、利他的或亲社会的人。阶段3所认可的规范是人际关系的需要,依然是一种互惠的关系,只是这种互惠不是阶段2的具体的互惠。而是一种债务性的责任概念:他人给了自己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东西,自己不应该通过简单的一对一的交换方式终止这种不平衡,而要有感激、忠诚或报答的义务感。

阶段3和阶段2的区别是从对别人的关注到对关系的关注。他们不仅知道了自己和别人想法的不同,也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他们渴望自己是一个好孩子的形象,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他们不再孤立地看到一件事,更加关注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形象的影响,对自己人际关系的影响。他们开始努力按好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因为“好孩子”的标准的确立,帮助个体完成了阶段2到阶段3的提升。“阶段2的重要局限是,没有提供在相互冲突的需要和利益上的冲突的主张、安排或调整优先权中做出决策的方法。” 阶段2的个体面对双方的冲突,无法作出决策。也就是说阶段2的孩子作为第三者的旁观角度,不仅仅要考虑甲、乙的感受,如何考虑平衡两者的关系做出判断,这是他们不具备能力,因此,我们面对阶段2的学生时要引导他们关注第三者的角度。从自己的角度和对方的角度中抽离出来,作为旁观的第三者的角度来分析和作出判断。

2)从个体到集体的转变

阶段4是社会系统的道德。这个阶段个体的视角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他们不再关注自己和一个小的生活的团体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地位。而是有了社会的视角,站在社会所有成员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认为社会系统是一套公平运用于所有成员的一致性的准则和程序。因此,只有当个体的利益与维持整体的社会道德系统相一致的时候,最求个体的利益才被认为是合理的。阶段4的被试已经是站在制度和系统作出判断,评价的标准要么是法律与社会制度,要么是道德与宗教制度和信仰体系。

阶段4可是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个体第一次突破了自我的局限,站在一个群体的角度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开思考、看待问题。这需要一定的思维水平和社会经历才能够达到。阶段4人认为的规范是为了促进群体的合作或社会贡献,是为了避免争论和混乱的规则。他们认为规则是大多数人设置的,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无论你是否同意都应该遵守。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创立了“人人平等”思想,认为个体与集体是“互惠”的。生活在社会制度之中或成为其中的成员会获得利益,而这些利益的获得会引起对社会的责任感、义务感或债务感。也就是个体要对社会负责,要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阶段3到阶断4的重大突破是:从规则的遵守者到维护者的转变。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这个突破呢?阶段4的个体不只是简单的第三者的旁观角色,而是站在规则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个转换不是个体跟个体的转换,而是从一个个体变成一个群体利益的角度。这个转变是巨大的,这不仅需要比较高级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需要很多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为了完成这个经验积累过程,我们需要让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参与管理是从阶段3到阶段4提升的关键。

科尔伯格在研究中发现,一大部分成人的道德判断水平是属于阶段4,而且有的人再也没有提升,没有进入到阶断5的水平。因此上,从阶段3到阶断4这个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很多的孩子,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是在完成这个提升的过程中。

3、原则水平——做个设计者

1)知行合一的阶段5

阶段5可是说是目前人们能够达到的最高的道德判断阶段。阶段5的被试表现出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一致性是最高的。因此我把帮助学生拥有阶段5的道德判断的能力作为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

阶段5是人权与社会福利的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被试属于理性的道德行为者,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可普遍性的价值观和权利。每一个人都会选择这些的价值观和权利以建构道德社会。社会系统在观念上被看作是一种契约,为了保护权利和改善所有成员的福利。社会是以合作和协议为基础的。在这种观点中,社会制度、规则和法律的评价要通过参照它们对社会中每个个体或群体的福利的长期影响来进行。而当个体的福利和社会的法律和规则相冲突的时候,阶段5的被试也关注少数人的权利,认为有一些基本的权利是不可以被剥夺的。这是阶段4的被试中没有出现的。也是阶段5和阶段4的不同的核心所在。

如何从阶段4走向阶段5呢?那就是参与设计。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参与设计班级的文化、班规、分配方案……设计的时候就要从全局考虑,同时要考虑每个人的需要,更重的是,他们要想到这样设计对未来的影响,他们设计要维护是什么呢?有了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就会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逐渐进入到阶段5的状态。

(二)道德判断中的核心问题的解决策略。

1、换位思考——使用谈话法,促进学生理解对方的感受。

儿童进入学校是社会化的开始,他们不仅仅在学习知识,更多地是学习与人相处的方法,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描述冲突的时候带着更多的主观判断,很少能够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即使是同样的是事情,学生自己处在不同的角度时,他们做出的判断也是不同的。

2、参与管理——阶段3到阶段5的提升

参与管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想,不是每一个士兵都有将军梦,但是每一个小孩子都有当“官”的冲动。刚刚入学,都想做老师的小助手成为老师最亲近的人,享受某种“特权”。这是一件再正常不够的事情了。但是因为班干部的人数是有限的,很多孩子自始至终都没有机会当小干部。当“官”梦就这样无情地碎了。其实,做一个管理者是能够促进人的成长的。在科尔伯格的研究中发现,一个士兵因为做了班长,他的道德判断很快就到达了阶段5,高于原来和他同一水平的士兵。作为管理者,他们更要从一个团队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需要协调整个团队的关系,需要为了团队的发展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从事的工作的视角就能促进个体视角向集体视角的转化。

3、成为自己

人生的最大意义是成为你自己——武志宏。

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逐渐摸索出适合低、中、高不同年龄段的奖励方法。这种方法是从低年级的他律阶段追求物质奖励,到高年级的自我实现。

三、成果与影响

(一)通过课题研究,班主任的道德教育的意识得到了提高。以前总是认为学生为了小事斤斤计较是不对的。现在他们面对孩子的小事,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处理问题,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体会对方的心情。从而使道德教育更加有效。

(二)探索出小学阶段学生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提出:我和他,我和他们,这两个很重要的问题。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学会体会对方的心情和状态,从而做出更道德的判断。

四、改进与完善

教师工作量提高。通过研究不同阶段的解决策略,让老师们的教育工作更加高效,能够更好地处理好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但是这也需要老师们不断把理论和实践相互联系。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幸福一村四巷36号  电话:64154368  传真:64154564